okhttp的网络请求是基于socket请求,面不是原始的HttpConnection来操作的,但是Socket是很耗性能的,为什么Okhttp性能好速度快,是因为他有做网络请求缓存,还有一个就是他有一个连接池连接池:主要目的就是把闲置一定时间的连接给中断.简单原理就是,创建一个线程去做清理任务,这里是无限循环.每当发现闲置时间超过设置的时间,就会把这个Socket连接给关闭.还有一个就是每次发
1.为什么要用Http连接池1、降低延迟:如果不采用连接池,每次连接发起Http请求的时候都会重新建立TCP连接(经历3次握手),用完就会关闭连接(4次挥手),如果采用连接池则减少了这部分时间损耗,别小看这几次握手,本人经过测试发现,基本上3倍的时间延迟2、支持更大的并发:如果不采用连接池,每次连接都会打开一个端口,在大并发的情况下系统的端口资源很快就会被用完,导致无法建立新的连接2.简单连接管理
原创 2021-03-02 21:45:29
2136阅读
1点赞
...
转载 2017-02-08 15:08:00
316阅读
2评论
一,maven坐标<dependency><groupId>org.apache.httpcomponents</groupId><artifactId>httpclient</artifactId><version>4.5.2</version><exclusions><exclusion>
原创 2018-10-17 11:03:30
5456阅读
1点赞
对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由于对于数据库的访问不是很频繁。这时可以简单地在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就新创建一个连接,用完后就关闭它,这样做也不会带来什么明显的性能上的开销。但是对于一个复杂的数据库应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频繁的建立、关闭连接,会极大的减低系统的性能,因为对于连接的使用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 连接复用。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池以及一套连接使用管理
转载 2023-12-26 22:07:24
15阅读
随着微服务的流行,服务之间的http调用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写这边文章的目的也是将自己遇到的坑和解决方案跟大家分享一、为什么要用Http连接池1、降低延迟:如果不采用连接池,每次连接发起Http请求的时候都会重新建立TCP连接(经历3次握手),用完就会关闭连接(4次挥手),如果采用连接池则减少了这部分时间损耗,别小看这几次握手,本人经过测试发现,基本上3倍的时间延迟2、支持更大的并发:如
转载 2024-02-18 13:07:56
208阅读
首先,明确两点:1.http连接池不是万能的,过多的长连接会占用服务器资源,导致其他服务受阻 2.http连接池只适用于请求是经常访问同一主机(或同一个接口)的情况下 3.并发数不高的情况下资源利用率低下那么,当你的业务符合上面3点,那么你可以考虑使用http连接池来提高服务器性能使用http连接池的优点:1.复用http连接,省去了tcp的3次握手和4次挥手的时间,极大降低请求响应的时间 2.自
转载 2024-02-20 19:57:54
166阅读
0.目录1.参考2. pool_connections 默认值为10,一个站点主机host对应一个pool  (4)分析  host A>>host B>>host A page2>>host A page3  限定只保留一个pool(host),根据TCP源端口可知,第四次get才能复用连接。3. pool_maxsize 默认值为10,一个站点主机host对
转载 2023-06-29 09:26:43
320阅读
一、连接池的描述图片如下:二、连接池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time" "sync" "errors" "net" "fmt" ) //频繁的创建和关闭连接,对系统会造成很大负担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池子,里面事先创建好固定数量的连接资源,需要时就取,不需要就放回池中。 //但是连接资源有一个特点,我们无法保证连接长时间会有效。 //比如,网络原
转载 2023-10-19 08:35:00
118阅读
连接池与DButils介绍当我们在运用python通过HTTP连接与mysql这类数据库进行短暂连接时,因为可能就只是插入或者读取某些数据,所以读取完成后便关闭,并不需要考虑太多性能问题。但如果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在一个函数里用原生SQL通过比方说pymysql、Cmysql等模块频繁进行连接操作,那么效率就会很低,因为需要频繁验证HTTP服务,甚至可能会发生报错,由于线程可能发生堵塞,所以这里
转载 2023-10-09 19:58:14
117阅读
前言  在go中使用http的方式获取数据时每次通常都会创建一个http的Client对象处理请求,但是如果一次任务中请求的非常频繁,每一次请求都要创建一个Client对象的话势必会造成链接资源的浪费。  在实际中我们知道有一种“链接”的概念,就是说提前在链接池中创建好链接,每一次请求前都从这个“链接”中获取链接,请求处理完毕后不释放链接而是将这个链接重新放入链接中,以便下一次请求使用,这样
转载 2024-03-15 08:17:42
105阅读
一、前言为何要用http连接池那?因为使用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好处:因为使用它可以有效降低延迟和系统开销。如果不采用连接池,每当我们发起http请求时,都需要重新发起Tcp三次握手建立链接,请求结束时还需要四次挥手释放链接。而链接的建立和释放是有时间和系统开销的。另外每次发起请求时,需要分配一个端口号,请求完毕后在进行回收。使用链接则可以复用已经建立好的链接,一定程度的避免了建立和释放链接的时间开
转载 2024-01-10 13:57:37
67阅读
总目录1.数据库连接1. 原生jdbc2. spring封装的jdbc3. orm框架:3.1 mybatis3.2 spring data jpa3.3 hibernate4.连接池:4.1 c3p0连接池4.2 druid连接池 [性能优于c3p0]4.3 hikari连接池 [性能高于druid,高版本的springboot默认用这个连接池]2. http请求1. jdk原生的client
转载 2024-02-21 20:11:39
243阅读
一、概述  上一节讲了OkHttp3的从创建HttpClient到最后调用call.enqueue(callback)来执行一个网络请求并接收响应结果的源码分析流程。流程分析下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框架,在理解整个执行流程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一下上一节未分析到的遗留问题。比如:OkHttp3的连接池的复用。二、连接池原理  多少了解点OkHttp3的同学都知道,OkHttp可以降低网络延时加快网络请求
//连接池原理,非常透彻 public class ConnectionPool { private static String testTable = ""; // 测试连接是否可用的测试表名,默认没有测试表 private static int initialConnections = 2; // 连接池的初始大小 public static int incrementalConnect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imeUnit; import org.apache.http.conn.HttpClientConnectionMana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 * 连接池清理 * * */ public class HttpConne
原创 8月前
41阅读
接下来讲下OkHttp的连接池管理,这也是OkHttp的核心部分。通过维护连接池,最大限度重用现有连接,减少网络连接的创建开销,以此提升网络请求效率。1. 背景1.1 keep-alive机制在HTTP1.0中HTTP的请求流程如下: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单,各个请求互不干扰。但在复杂的网络请求场景下这种方式几乎不可用。例如:浏览器加载一个HTML网页,HTML中可能需要加载数十个资源,典型场景下这些
对于HTTP代理的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验证HTTP代理的可用性可以通过requests库向目标网站发送请求,判断HTTP代理是否能够成功返回响应。如果返回成功,则说明HTTP代理可用,否则说明HTTP代理已失效。可以在代码中设置超时时间,避免长时间等待无响应的HTTP代理。import requests def check_proxy(proxy): try:
概念假如你有手上有4个任务需要分配给甲、乙、丙、丁去完成,你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将第一个任务分配给甲后等他处理完之后告诉你处理后的结果,此时再将第二个任务分配给乙,以此类推下去,如果甲做事的结果对你交代给乙的任务有关联,就必须选择这种方式; 但是如果甲乙丙丁的任务没有任何关联,那么你可以考虑以一种更加快捷的方式来分发任务,你可能会想到,直接将4个任务逐个分发出去,谁处理完后你就先阅读谁的结果,这样
转载 2023-12-09 21:11:13
107阅读
文章目录Python项目部署架构Python项目连接池的安全使用连接持有的粒度 Python项目部署架构对于Python项目部署,常采用Nginx + Uwsgi Server + Python App的架构,Nnginx负责反向代理和负载均衡以及静态文件的直接访问,Gunicorn和Uwsgi作为网关服务用来解析Http请求,后面的Flask/Django/Sanic只是个Application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