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非常充实的一年,充满了变化,在各种全新的压力和挑战下,收获满满。

如往年一样,就以便签的形式,想到哪就写到哪儿吧。

# 管理

平均用力

这两年,我的团队 OKR 撰写风格,随着对 “平均用力” 的认知,经历了从简到繁又到简的过程。

最开始的 “简”,是一种 “没想清楚的” 简,简单列出了想要做的事,但并没有真正想清楚重点、目标、收益;

后来的 “繁”,是有些过于事无巨细,基本上要把团队大大小小所有要做的事一个不落地都写进去;虽然已经开始学会了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学会了严格地定义 “衡量标准”;

而如今的 “简”,则是真正想清楚了当下最最最重要的几件事是什么 ?如果有意义有价值的 P0 目标太多了,则必须学会抓出来其中的 P-1,不要去平均用力,作为 leader,心中随时要清醒地知道当下该重点保什么;

其实仔细想想,除了团队管理,产品规划、市场推广、创业、甚至日常生活和社交,不也是一样的道理么? —— 平均用力,意味着更大的资源投入,更少的机会能做到极致和突破。

二线 leader

我感觉这是职场管理路线上的第二道坎(第一道坎是从 IC 到 leader)。

二线 leader,把 “思考目标” 和 “抓重点” 这两项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清晰的目标和愿景,既是指导自己团队高效率产出的关键,同时也是拉齐上下游和兄弟团队良好协同的重要基础。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能,需要非常强的业务能力、经验、判断力、沟通力,要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

说二线 leader 是一道坎,是因为再往上的三线/四线等,其实都是各种加强版了,都不再是直接带着一群同学做需求写代码解 BUG,而是更多要通过对几个人(下属 leader)的影响力来辐射到管理更多的人,共同高效率地达成目标。

提高 bar

这里的 “bar” 指的是对一件事评判标准的下限,对应日常生活中的几个类似的词就是 “泪点”、“笑点”。

越是往上的 leader,对人、对事就应该有越高的要求,因为你的标准,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风格,最终决定了团队成员做事的尿性和输出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我的性格比较有 “同理心”,有时候这反而成为了我的 “bar” 不够高的障碍了 —— 比较 nice,容易妥协。

另一个提升 “bar” 的点,可能就是视野了,对同样的事,你是否见识过这个世界上做得最好的 TOP 级别的表现是什么样的,你的要求需要至少对齐甚至超越了它们。

能成为一个有着很高的 bar 的团队和产品的一员(贡献者),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 行业

工作以来,一直在做偏技术中间件类型的 PaaS 服务,比如:直播/点播,播放器/短视频 SDK 等等;行业属性其实很弱的,或者如果要明确说到底属于哪个行业,感觉可以算互娱(互联网娱乐场景)。

第一次有关于 “行业” 更深层次的认知,是在上家公司的时候有幸参与到 “上海卷烟厂” 的一个大数据项目;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传统行业(工业)背后有着那么深厚的历史和壁垒,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渺小的门外汉;感受到 “数字化转型” 这个名词背后的深刻含义,了解到 “黑灯工厂”,了解到工业互联网这些年国内外大厂的各种探索和发展,了解到大数据是如何在持续解决和革新 “生产力” 和 “生产关系” 的。当时顿时觉得发现了新大陆,甚至有过要放弃多年的音视频技术积累,投入到这个行业的想法。

而今年,借着作为 RTC 产品部门面向公司教育和会议业务的 BP 角色,非常深入地跟业务线打交道、思考和沉淀,又补充了我对 “在线教育” 和 “视频会议” 两个行业很多的积累和认知,感触还蛮多的,不同行业和场景,差异真的是很大的,对一个行业的思考认知和经验的积累,一定会成为产品经理和技术研发未来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里我就不展开总结了,一些初步的提炼,我在火山引擎云产品发布会上作过一次分享,标题是:​​《用户体验驱动的 RTC 产品最佳实践》​​,大家有兴趣看看。

# 文化

这些年其实一直是非常推崇字节的文化的,务实、公正、价值导向,营造出了一种非常健康向上非常适合拼搏的氛围;在字节做 leader,有一个点是非常幸福的,就是下面的员工个个都是责任心强、拼劲十足的同学,大家都会奔着把事做好、追求高产出的角度在积极地贡献着,对人的管理成本其实一点儿都不高。

但是近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或许正是这种文化牵引下的对品质的追求、对工作产出的高标准、对个人能力和成长的高要求,其实也带来了蛮大的工作压力的,怎么更好地在满足业务目标的前提下,提升大伙工作的幸福感,是后面我自己甚至我觉得整个公司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 年度报告

从各种 APP 给我的 2021 年度报告,也收集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也记录到这里,作为一个留念吧。

#差旅行程#

  • 55 小时+,3w 多公里,可绕地球 0.87 圈
  • 最久的一次飞机延误:330 分钟(5 个小时+)
  • 全年有 100+ 天因差旅在酒店度过

#飞书#

  • 全年有 360 天的不离不弃
  • 写了 363 篇文档,被 967 个小伙伴阅读
  • 参加了 2240 次视频会议

#微信读书 & 知乎#

  • 读书 5 个小时(今年实在太少了~~)
  • 创造 4 篇文章,收获 404 个赞同

# 小感悟

这里是今年发到微博的一些平时的小感悟,也收集到这里,大家随便看看。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如今理解这句话,突然发现,这里的 “伊”,其实也可以是自己倾情付出的产品。

#人在低谷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如今,每当我在职场遇到挫折或者得意忘形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位前老板在我曾经情绪非常低谷的时候送我的一句话:“当你觉得好的时候,事实可能并不一定真的就那么好;同样,当你觉得很糟糕的时候,事情也往往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小感悟#​ 终于有些领悟到了电视剧《天道》里那段丁元英在馄饨摊和公园表现出的与世无争的心态了。生活中,很多事,争赢了,吵赢了,并不会带来更好的心情或者实际的收益,反而很多时候会平添很多负面影响,退一步,看似退了,实则也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了。比如,路怒症、争赢年迈的父母、吵赢自己的下属或者客户~~

​#小感悟#​ 一个能送出的最珍贵的礼物往往是他当下最珍惜的东西:对于有的人是 “钱”,有的是“时间”,有的是“面子”,也有的是 “勇气”,有的是 “坚持”,也有的是 “放弃”……在如今这个物质较为丰富的时代,真正走心的礼物,往往都是很难用钱买到的~~

​#管理心得#​ 分享一段今天讲给团队里部分同学的话:“Owner 角色,更多的是一种承接了一份责任,成为一摊事一个方向最操心的人,有自己清晰的思考,这摊事应该做成什么样,怎么才能做成那个样,什么是优先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他能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能提前感知风险,也能兜底解决问题。同时,由于一摊事,往往不是一个人做,因此,他还有能够准确地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思路,传达给配合自己的同学,能够与之达成共识,并且能够带动这些同学非常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 Owner,最需要避免的是,不要把自己做成项目经理,只是管人催进度。”

​#职场心得#​ 关于能力的思考

在职场,我遇到和看到过太多靠谱的人,他们的靠谱,体现在技术能力突出、态度认真踏实、任劳任怨、想做事想把事做好。

但是也有特别多的人,在如下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 目标感,遇到一件事或者需求,why 思考得特别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完后解决了什么问题,收益是什么?

2. 评判好坏的能力,一件事最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有更好的实现方式 ?如果未来我们要给自己做得这件事打个分,你是打 100 分还是 60 分,做到什么程度你会给自己打 100 分,什么程度你只打 60 分 ?每一件事我们心中知道了好坏的标准,我们就能清晰地知道该怎么更好地努力。

3. 系统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很少会思考 why 这个问题出现了 ?很少会去收集足够多的问题,然后归因,然后更高的视角系统性地看这些问题,有没有高效的解决办法。

4. 协作的能力,如何更好地调动上下游和配合的同学,在大家都愿意做事的大环境下,真正能调得动其他同学积极配合的关键点有这么几个:讲清楚了 why 和收益(而不是一上来就教别人做人)、信息的主动同步(从一开始就拉上别人,所有的信息都要主动 share,别藏着掖着,或者临时需要了再拉别人进来干活)、契约精神(聊透了,答应了,就人人都努力遵守契约)。

​#职场心得#​ 职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项又一项从 start up 到 know how 的积累过程,驾驭一个级别不是靠 title,而是 know how~~~~举个具体一点例子就是,如果你参与的这整个事儿或者产品或者团队或者部门或者公司,让你从 0 再整一遍,你是胸有成竹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且能做到更好麽 ?

​#职场心得#​ 一年一度的绩效结果沟通,成为了打碎很多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试金石。其实,职场中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为成长工作,而不是为绩效工作,这种心态的差异会让很多事情变得不一样。

很多人往往陷入在非常低效的忙忙碌碌而不自知,并且伴随着一份苦劳的自我感动和陶醉,很少会反思导致现状的根源,以及如何做出改变跳出循环。职场这样的现象很多,生活中亦不少。

在音视频领域呆了很多年,发现人们往往会觉得,做 Android/iOS 业务 APP 或者 SDK 开发,不如做底层音视频编解码/网络传输有挑战;同理,觉得服务端做业务系统开发,不如背后做流媒体开发的有挑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做工程技术(非算法研究)的研发而言,挑战的区别根本不是做 “上层” 还是做 “底层” 的技术,而是 “规模”,一旦一个产品,支撑的业务方数量和线上用户规模上去了,整个产品方方面面都是挑战:稳定性、容错性、性能优化、体验优化、监控告警、降级预案、资源成本、排障和运维效率、测试效率、服务效率等等等等,很多很多点,都是对整条链路的每个模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的长远规划和技术成长也都是源于如何应对这种规模带来的挑战。因此,对于工程师,我们更应该看重和追求的是如何做大产品规模,如何加入有业务规模的研发团队,而不是片面觉得 “底层开发” 更高级,“上层开发” 没挑战~~

# 小结

我的 2021 年,就总结就写到这里了,祝愿 2022 年,所有的朋友们,万事如意,都能活出属于自己想要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