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重大政策是如何被修正的?

2005年,中国各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之路上急速行军。到年底,继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港上市后,中行以及块头更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中。看上去,诸事顺遂,一切都在按照既定的战略按部就班的进行。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国有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进而实现海外上市的激进战略开始悄悄地发生变化。

11月2日,在“2005中国论坛”上,主管中国银行业务的政府机构中国银监会的副主席唐双宁出人意料地指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必须坚持五项原则、符合五个标准。在同一次讲话中,他详细阐述了这五条原则和五个标准的细节。唐的这个讲话让熟悉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情况的财经观察家们都暗暗吃惊。因为他们知道,唐的讲话意味着一项重大的政策修正:中国国有银行一窝蜂引进海外投资者的改制运动正在遇到阻力,上市步伐有可能减缓。

实际上,中国的这种政策调整已经早有迹象。就在唐双宁讲话的前几天,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的中国银行 (Bank of China)行长李礼辉在接受一家中国媒体的采访时暗示,这家银行在引进淡马锡(Temasek)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受到了阻力。原因是,代表中国政府持有中国银行绝大部分股份的大股东——中央汇金公司,反对批准淡马锡31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份。李行长为此辩护道:“在中国银行明年80亿美元的海外上市之前,淡马锡与苏格兰×××银行将向中行投资总计47亿美元,这笔投资将有助于这家国有银行对体制与运营进行根本性革新。”

在中行上市的紧要关头,李行长作出这种辩护是毫不奇怪的。问题的蹊跷之处在于:一直积极倡导并鼓励国有银行引进海外投资者的中央汇金公司为什么会突然改变态度,变得如此保留呢?

在其中,一家名叫《董事会》的中国内地杂志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510月晚些时候,这家杂志以《中国金融版图告急》的醒目标题,率先对中国国有银行的上市狂热提出置疑。在中国主流媒体对新一轮中国银行改革齐声高唱赞歌的时候,这家杂志的立场和态度无疑是相当引人注目的。这篇文章立即引起了热烈呼应,并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转载。

全球最著名的财经报纸英国《金融时报》很快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在112日最为醒目的“新闻聚焦”上,《金融时报》的“中行股份:贱卖还是贵买?”的文章中引述道:“中国杂志《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10月期上表示,国内银行的股份就像“甩卖温州鞋子”(温州鞋被认为是价格低廉)一样被卖给外国人,这里提到的温州是个产品质量靠不住的中国商业城市。”

英国《金融时报》接着引用该杂志说“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还在求着把股权卖给别人。我们毫无顾忌地渴望……正迫使国外各投资银行改变它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手法,以俯就的态度抬高要价。”

在《金融时报》眼里,由这家中国内地杂志独家发起的反对运动,似乎是导致这次政策争论的主要原因,但《金融时报》有所不知的是,就在这家杂志刊登该文的同时,此文已通过中国某种特殊的新闻渠道送达×××。很显然,这篇文章有节制的民族主义立场获得了×××的同情。这种同情,实际上就是导致中国政府在银行引进海外投资者问题上态度突然变得拘谨和保留的原因。

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国有银行海外上市的既定战略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速度和具体条款都可能正在修正。唐双宁的讲话正是这种政策修正和减速的明确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