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给?不给?
乞讨这二字,对我们来说一定不会陌生。世界历史上下五千年,乞讨也伴随着历史一起走到了今天。或许他的存在也代表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吧,这不是我所能解释清楚的。他会消失吗?估计不大可能,除非乌托邦实现了,才会没有它地位置。
我很好奇,这些依靠乞讨为生的人,到底什么原因才让他们走上这条路地,诚然他们其中有些是失去谋生能力地,那么身体健壮的又是为何呢?是好吃懒做,是病痛,或是贫穷而无一技之长,没有办法说地清楚。因为他们身后的故事不为人知,你我也没有兴趣去了解。然而当我们面对乞讨者时,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能或不能不完全取决于此。其实更重要地原因,是我们无法知道他或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我不想用施舍两字,因为这样会显得有些冷漠无情)。
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机械化逐渐取代手工,社会也逾加繁荣。有这么一种说法,说二十世纪百多年,超过之前几千年发展的总和。物质丰富了,条件改善了,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优越生活,但这并不代表道德与时俱进。曾经有份报纸用一幅漫画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描述“空中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代表科学;地上画了一只乌龟,向着飞机的方向爬行,代表道德”。漫画很形象,让人一看就明白它在说什么了。更有意思地是,不久又有一份报纸对些事刊登了一幅漫画,此时的乌龟掉转过头,朝飞机相反的方向爬行。相信没有人会对乌龟的速度感兴趣,大家所关心的是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似乎应验了一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道德就陷入了这种困境中。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为的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以乞讨为一种职业的话,那么这些以此为生的人,又有多少职业道德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他们中间有多少是真正需要呢?人们在蔑视不劳而获的同时,不正期望着不劳而获吗?
社会的发展,衍生出一类畸形职业,职业行乞就很有代表性。他们用各种的方式,以博取人的同情心,让人心甘情愿的掏荷包。在这我想把我知道的一些列举出来:
1、 假和尚、尼姑上门化缘:利用宗教信仰
2、 假学生:理由无力上学,家庭困难。
3、 失业者:理由出门在餐,没工作,身上没钱(北京现在很多)
4、 带小孩或婴儿
5、 利用儿童:背后一般都有大人
6、 利用畸形儿:这类畸形儿多是后天造成的,至于是不是人为,不得而知。
这些人利用地是人们的同情心或宗教信仰,居心叵测,令人可恨。那么当你面对这些人时,给?不给?我要说的是被利用的人是无辜地,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被利用了。可是你面对这些天真、无知的孩童能视而不见吗?这些孩子因为你的帮助,可能吃上一顿饱饭,尽管更多地被后者所得,你愿意帮助他们吗?我们在咒骂那些人地同时,能伸出你的爱心之手吗?“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们利用的是这点,那么我们是否该收起同情、仁爱之心。如果都这样做,不正是泯灭人的一种天性吗?
当然许多人是被迫走上行乞之路,他们其中有的是肢体残缺,有的是孤儿寡母,有的是年老体弱,有的是遭受天灾人祸背景离乡的人,我们看见他们的时候,不免会和职业行乞者挂上钩(虽然他们也位列其中,其本质还是有区别的)。当他或她向我伸出手时,往常的经验告诉我,不要轻信,莫要同情心泛滥,给?不给?我没有肯定地答案,最有可能的是看我当时的心情吧!
“人心不古”,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各,有孝廉,国家昏乱,有忠臣”。人是越来越聪明了,但也越来越狡诈。人为名利,为攫取财富,什么事做不出来。生活有时是很无奈,道德却是很可贵,因着生活人们常处在道德边缘挣扎。“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物质至上的今天,这些举动(帮助或施舍,取决个人的看法)有时会显得更是弥足珍贵呀。是不是我把道德与对行乞者的态度放在一块,过于夸大了。最少我是这么看的。
无论你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持有什么态度,面对社会最低层人士---行乞者,当他向你乞讨时,你给?不给?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好像不适合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