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8月10日《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谈到的“舍”与“得”,是我们人人要遇到、天天要选择的问题,或说是难题。如何对待“舍”与“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舍弃不该拥有的,才能获得不该丢失的。 柳宗元的《蝜蝂传》说,有一种喜欢背东西叫做蝜蝂的小虫,“行遇物,辄持取”,“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越背越多,最后,不堪重负,只能“至坠地死”。 蝜蝂因为贪婪而搭进了
我们常说“素质教育”,“素质”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当你把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了。这里说的教育就是真正的素质。面向21世纪,我们的孩子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四会的基础是“学会共处”包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容纳他人,尊重多元化,而这些是当今很多中学生都缺乏
视频片头语一: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请听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视频片头语二: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
视频片头语一: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请收看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视频片头语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
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认为,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那么我们见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孔老夫子的观点与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其实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子句里面全都闪耀
Copyright © 2005-2023 51CTO.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