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拓展图
网络视频监控即IP监控, IP是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的缩写,它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流的最常用的协议之一。网络视频监控就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IP网络把视频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进行传输。只要是网络可以到达的地方就一定可以实现视频监控和记录,并且这种监控还可以与很多其它类型的系统进行完美的结合。
2、中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种基于PC机插卡式的
视频监控系统的出现,尽管初步实现了数字化,但由于图像质量、稳定性以及远程传输监控等技术方面的不足,使这种第二代视频监控系统仍仅作为安防产品应用于某些特定行业的日常监控。
3、直至九十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各种实用型视频技术的不断完善,以
嵌入式技术为依托,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平台,以智能图像分析为特色的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才从根本上使
视频监控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网络视频监控组成部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总体上分为前端接入、媒体交换以及用户访问三个层次,具体由前端编码单元、中心业务平台、网络录像单元、客户端单元以及解码单元组成。
前端编码单元
前端编码单元位于前端接入层,它通过数据通信网络接入中心业务平台,用于实现监控点视音频信息和报警信息的采集、编码、传输以及外围设备(如摄像机、云台、矩阵等)的控制。前端编码单元具体设备包括视频服务器、网络摄像机、DVR等。
中心业务平台
中心业务平台位于媒体交换层,是整个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逻辑上需要实现用户接入认证、系统设备管理、业务功能控制以及媒体分发转发等功能。在分级应用环境下,中心业务平台需要支持多级级联功能。中心业务平台在实现上可以基于“服务器+平台软件”方式,也可以基于嵌入式硬件方式。
网络录像单元
网络录像单元位于媒体交换层,用于实现网络媒体数据的数字化录像、存储、检索、回放以及管理功能。网络录像单元可以通过中心业务平台外接存储设备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服务器+录像软件+存储设备”的方式来实现。网络录像单元需支持分布式部署。
客户端单元
客户端单元是远程图像集中监控和维护管理的应用平台,是基于PC的监控客户端业务软件,可采用B/S或C/S架构,主要实现用户登录、图像浏览、录像回放、辅助设备控制、码流控制等业务功能。
解码单元
解码单元即视频×××,主要负责在客户端单元的控制与管理下,实现前端监控信号解码输出,输出后的模拟视频信号可直接送至监视器、电视机等图像显示设备。
与传统的
视频监控相比,网络视频监控更便于计算机进行视频信息的压缩、储存、分析、显示以及报警等自动化处理,从而实现无人值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远距离监控,即使是数千公里外也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利用先进的
软件系统不仅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传统视频监控中大量的数据分析,提高了监控效率,且能获得更为逼真、清晰的数字化图像质量与更为便捷、实用的监控管理和维护。总之,网络
视频监控是一项集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视频编解码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整合产品。
通常模拟摄像机后面需要连很多的线,分别传输视频、
音频信号。
模拟信号在后端的处理和管理也存在诸多弊端。在数字化管理平台中,
模拟信号需要首先被转化成数字信号存储、归档、查询,到调阅查询时,又往往需要被还原成模拟信号。面临实时查询、跨部门实时信息共享等复杂需求时,
模拟视频监控数据处理的低效之弊更是暴露无遗。
高效实现远程监控
利用原有局域网,无需另布视频线
传统
监控系统的实施是要专门铺设视频线、音频线、控制线的。而大型企事业单位,通常占地面积很大,铺设这些线路费时、费力、费钱,而
网络监控系统则无需专门布线,可以利用企业原有的局域网来传输视频、音频以及
控制信号,安装方便多了。
可多人同时监控,无需上监控中心
传统
监控系统需要专门设置一个监控中心,单位的管理者如果要查看监控画面或查看录像资料,必须跑去监控中心。如果安装了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则管理者可在自己的办公室,用自己的
电脑监控实时画面或查看录像资料。而且多位管理者均可各自监控,互不影响。
多路图像集中管理
分布式架构,易安装、易扩展
传统
监控系统采用的是集中式架构,将所有视频线、音频线、控制线拉到监控中心,如要增加摄像机则需再布线。如果想搬迁监控中心,则工程浩大。而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采用分布式架构,各个
网络摄像机、
视频服务器分布在单位中的不同地方,而监控录像主机也可设在单位内的任何地方,接上网线即可。要增加摄像机、转移监控主机,可以随意进行,完全没有制约。
集合了监听、广播、报警、远程控制等
网络
视频监控产品不仅只传输图像,还集合了多项功能,而这些信号全部通过
网络传输,无须另外布线。
具体功能如下:
对讲——
监控中心可与任何一个前端设备进行双向语音对讲
报警——
网络摄像机、
视频服务器均有报警输入端口,在中心
管理软件中可以对前端的设备进行布撤防管理,报警时可以联动相应的视频窗口弹出、录像、电子地图闪动,甚至还可以联动摄像机转到相应的角度
教育:
远程监控学校的操场、走廊、大厅以及教室,也包括对一些建筑物的监控;
交通:
远程监控火车站、铁路轨道、高速公路以及机场的安全;
银行:应用于银行各分支机构或者是街头的ATM取款机,替代繁冗的传统安全监视手段;
政府:安保和监视应用,通常集成到已有的系统中;
商场:对各大型超市的分支机构进行安全监视和远程管理,方便快速高效的管理;
工业:对生产线、后勤部门、库房
存储系统进行监控,提高了厂区的安全性。
IP视频监控系统包括
网络视频服务器监控系统和IPCamera监控系统,其中IPCamera是系统的前端处理部分。CCD/CMOS图像传感器把场景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
数据接口传输到DSP
存储器。DSP作为IPCamera的数字图像处理和压缩以及操作系统运行的主处理器芯片,完成
图像压缩、编码的同时把
数据流送到硬盘或其他存储设备中保存。可以想见,前端设备对视频图像质量好坏有极大影响。因此,处理器的选择在开发人员如何能够成功地满足
数字视频监控产品的设计需求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市场上,ASIC、FPGA与传统的DSP是常见的几种方案,每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ASIC比较适合没有算法基础的研发队伍采用,因为ASIC芯片本身的压缩算法可以帮助加快产品研发进度。但是,随着音/视频格式和标准的不断演进,这种方案的灵活性对它在
视频监控领域的广泛应用又成为一种限制。相比之下,传统的DSP处理具有更加灵活的处理能力,在数据处理方面也
更加强大。然而,DSP传统的处理架构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数据运算能力上面,对于
视频监控应用来说不够优化。对于那些具有复杂的控制能力和更高速媒体流需求的系统级应用来说,传统的DSP并不理想——DSP中更多的
系统资源被浪费掉了。由于具有强大的
并行处理能力,在要求复杂和密集的视频
信号处理的高端
视频监控领域,理论上FPGA应该具有很大优势。遗憾的是,FPGA的产业生态环境、较大的功耗以及高昂的成本拖了它的后腿,使它很难成为这个应用领域的竞争者。
还有一种方案是采用MCU(ARM核)+DSP。由于ARM采用RISC指令集,适合处理控制代码,对视频编解码则力不从心。DSP则能弥补ARM的不足,其运算能力能够满足人们对视频流畅程度的需求。这种方案的思路是发挥ARM核的控制作用和DSP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但是,研发人员需要对MCU和DSP这两套代码进行掌握和维护,研发成本和对研发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
显而易见,如果能够有一种处理平台,将MCU和DSP的性能融合起来,不但能克服ARM核+DSP所存在的瑕疵,同时能保留两则的优势特性。Blackfin处理器平台正是这样的汇聚平台,它给
视频监控产品开发带来了新的力量。汇聚处理器将MCU和DSP的性能融合在一起,在单核上对uCLinux、协议栈和媒体流进行处理,将实时多媒体
数据流及以控制为导向的任务进行优化。Blackfin家族使用了MSA(MicroSignalArchitecture)架构,在一个单核架构中提供可编程的16/32位MCU和DSP功能,能够对控制、网络、多媒体以及
信号处理区域进行划分。同样的开发环境适用于所有的Blackfin产品线,使
IP视频监控产品的上市时间加快,成本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