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点什么,可是每次拿起笔时,之前已经想好的清晰思路立刻变得模糊,然后便又会放下笔沉静于那份思索之中,久而久之便懒于再去动笔了。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再一次拿起了笔,因为这个话题在我脑中久久萦绕始终不能淡定。人们总是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拥有卓越的才能,他们更是国家的未来。可是,现实却是恰恰相反,他们毕业之后连一份简单的工作都很难找到,这不是很具有讽刺意味吗?可是究其原因,到底为何呢?就我自身暑期社会体验,我想诉说一二: 第一,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自身心态的问题。 在一些企业招聘中,他们总会把自己摆的很高好像无所不能似地,有些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屑于去做,认为这些压根就不是他们应该干的活。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当他们进入公司或工厂之后,他们根本就没那个能力,只有公司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之后才能慢慢胜任。 怕苦怕累好像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的独有特性。为什么有许多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学历最高也就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可是他们找工作相对大学生而言确实容易的呢?我想原因显而易见。今年暑假新闻上曾有一则报道,说某某高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游戏”,七个人每人70元钱,将他们送到另一个城市待七天,他们只能带一些换洗的衣服,而且在7天内必须靠他们自己挣的钱坐车回来,在他们没去之前,他们是那么的充满信心,都认为他们是大学生这还能难的了他们嘛。可是事实已然可想而知,他们最后只得通过卖报纸、卖矿泉水、扮玩偶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游戏”,我想如果没有媒体及学校的关注他们会坚持下来吗?在任务完成时他们可以有诉苦的对象,可是夜以继日从事这行工作,以这份能够争取微薄工资的人呢?他们向谁去诉苦呢?难道他们还需要别人来监督他们吗?从这鲜明的对比中更能凹显出大学生的特性——他们没有或者很少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二,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自身素质的原因。 在我们家乡,人们通常认为能够上大学的那都是真正的“三好生”,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如果有哪家能够出一名大学生的,那这家绝对将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但是,如果他们也能够到大学里生活一阵子,那他们肯定会失望的。 曾经在书本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2004年7月,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招聘了21名大学生,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出了其中的20名本科生,仅仅留下了一名大学生。据该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能胜任公司的人才需求。看到这样的案例,我真的很想知道:“难道他们连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都不懂吗?我更想知道当初他们是怎么走进大学校园的?”这样的案例让人觉得心凉,更让我们觉得可悲! 第三,我认为这是因为当今教育的问题。 据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公司之后,大学里所学能够为其所用的,真的是占有的比例很低很低。现在的上大学似乎只为了拿到那张所谓的“大学文聘”,我不知道为什么即使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可是教育部门却依然无动于衷呢?或许只是因为我比较平凡的原因,无法揣测他们伟大的决策吧。。。。。。 当然大学生的优点还是有许多的,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只有在在校期间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今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 我相信,只要努力,大学生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