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透明度越来越高,一方面社会公民对政府执政的透明度、人性化、公开度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环境也对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服务力度、投资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还有来自环境保护、全球经济一体化、民众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等的压力,也都对我国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面对这些要求与压力?如何应对这些要求与压力?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来应对这些要求与压力?怎样才能为社会,为民众,为企业提供一个满意的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创造一个长治久安、平安和谐、经济健康繁荣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政府在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那么,作为我市这种中小城市,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管理思想、服务意识还都达不到平均水平,市民的整体素质还相对处于落后地位的状况,该如何进行我们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们的电子政务系统呢?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从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的基础意义,目前国际、国内在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现状与问题,我市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状况与问题等方面进行调研与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还对未来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的趋势做了大胆的推测与想象。以期能对我市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所帮助和借鉴。

我市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一、实施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的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使各级政府的各项监管工作更加严密,服务更加便捷,从而把各级政府建设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anceEG),是指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ICT)提升政府自身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政务模式。具体而言,EG应用于政府内部管理与外部治理的两个方面。内部管理是在政府内部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绩效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外部治理是在政府外部环境治理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公共服务职能是指政府应用EG系统面向企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业务模式,简称为“电子公共服务”(Electronic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EGPS);是一般意义上EG的子系统,是狭义上的EG,即政府与企业间(G2B)和政府与公众间(G2C)EG
 
1、公共服务信息化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就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要结合地方实际改革创新。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建设,促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二是进一步建立新的行政效能的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考核的责任体系。切实完善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使政府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切实以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为着力点,继续推行和完善“一站式服务”,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切实强化制度管理。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实施管理,积极探索协商、选择、间接的管理机制。
 
2、电子政务以及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1)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应当包括这样一些基本功能:
A、网上信息发布如建立政府网站。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发布一些政策 法规和新闻或其它信息。
B、政府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但这绝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办公模式照搬到网上,而是需求的优化,现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仅是办公无纸化,也不仅仅是办公过程电子化、数字化,它在信息利用、协同工作、决策支持等方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C、实现网上交互式办公。政府部门在网上办公,而且用安全认证等技术作为保证。
D、实现多部门网上联合办公。这样对于政府部门和公众来说,整个政府统一了办事程序的出口和入口,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大部门,支持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运行控制,信息资源可以供社会共享,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电子政务的应用类型
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的应用类型包括:
A、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它是电子政务的大环境,要求政府间必须以电子政务的形态进行交流,它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培训系统等应用。
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它要求政府以电子政务的形态为商业服务,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等。
C、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G2E):它要求政府内部要实现办公自动化,包括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工作考核、办公流程处理等应用。
D、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它要求政府通过网络系统对公众提供电子社区服务,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公众信息服务、电子证件服务等。
3)电子政务体系结构与体系框架结构
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是以统一的出口和入口建设政府的网上办事。实现电子政务,并用安全认证等技术做保证,在各部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多部门网上联合办公,数据交互;支持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运行控制,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能;网上各类资源的统计,供社会共享,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它将建立一机一证、一人一证、和一模块一证模式的网络信任关系。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信任基础环境。
A、网络平台层  是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平台,是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两大网络体系的统一。它们是实现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基础硬件平台。政务内网专指政府部门问的网络,因为要求保证绝对的安全性,所以需要在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的专用网络上传输;政务外网则将可公开的信息,利用政府网站等形式发布到因特网上。
B、应用框架层  为具体的领域应用提供基础的底层公共平台框架。包括知识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同工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五大基础支持系统。
C、应用系统层  电子政务的应用建设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电子政务工程的应用建设是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客户需求来开展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客户有四类,包括建立有效的行政办公体系、为经济活动提供信息化支持、帮助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办公及为公众提供范围广泛的服务等。
D、公众访问层  就是一个功能完整的政务门户。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的意义
EGPS系统的应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效率与品质。国外应用表明,政府应用EGPS系统向企业、公众、其他公共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效率、品质以及降低行政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内在公共信息发布、在线办事、在线参与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已初步证明EGPS系统对提高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积极作用。
EGPS的应用可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效率与品质,改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公共管理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的共识。因此,国内外各级政府部门都已经或者在积极准备应用EGPS系统。[
4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作用
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已成功实现了由“管制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与此相适应,以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为重点,构建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从“全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就成了推进政府转型,建“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1)电子政务的含义及优势
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政府的界限,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和获得政府的服务,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需要经过层层关卡进行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二是政府相互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政府可以根据管理对象的需求,向其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
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传统政府服务不可比拟的优势,包括服务方式的全天候性,服务需求的及时性,服务内容的可靠性,服务过程的安全性,服务成本的经济性,服务通道的可选性,服务资源的充分性,服务环境的舒适性和服务结果的公正性等等。
2)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作用体现
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利用网络技术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技术创新,为政府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手段,也深刻的影响服务型政府的决策过程。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优化与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电子政务带来了政府机构管理理念的变革,推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B、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府的服务形态,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创新手段。
C、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
D、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
 
二、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1、国际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从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历程来看,目前世界电子政务已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很多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逐步融合,跨部门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公共服务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从中受益。但总体来说,电子政务建设的水平和效果离决策者的预期和公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1)当前世界电子政务建设所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我们可以用“整合”、“效能”、“泛在”和“博客”等关键词来概括当前世界电子政务建设所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A、整合
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只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手段,最终的成功还要取决于对政府业务流程的设计、运作和维护的持续改进。特别重要的是,强调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发企业架构,共享基础设施、共享数据和安全标准,实现跨部门无缝整合。
各国在推进后台建设时主要强调两方面的工作:①搭建灵活的、互操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框架,确保跨部门服务的统一、无缝。建设统一的应用系统和平台。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并且正在运行中,中央政府需要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准和政策,逐步实现整合。
B、效能
电子政务的建设效能体现在多个方面,突出表现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及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上。我们至少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描述什么样的政府才是高效的政府:以公众为中心的、负责任的、透明的、开放的、协作的。但是,服务效能低是目前电子政务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一些项目也实现了在线办理,但调查结果显示,各国的电子政务服务效能普遍不高,基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建设是为了应用,如果建成的系统不能被投入使用,那么不仅达不到建设目的,而且在实际上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机会成本的增加。有鉴于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服务效能。
各国关注效能的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重视公共服务的实际应用情况;有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有的重视对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综合评估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产出和效果;有的重视对公众(也就是最终用户)的满意度调查。
   C、泛在
“泛在”(Ubiquitous),也称“无处不在”,最早出现在美国,用以描述泛在计算技术。但是,泛在作为一种I T模式,是在日本被重新定义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正以各种方式融入和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打造无所不在的网络,建设“泛在信息社会”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20075月召开的富士论坛就明确指出,世界将进入泛在信息社会。
D、博客
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旨之一。互联网的应用拓宽了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缩短了公众与决策者之间的距离。博客作为WEB2.0技术的典型应用,以其开放性、互动性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其发展备受关注。2007年,澳大利亚、美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纷纷将博客应用到电子政务建设中。这个互联网的最新应用有利于建设开放的、透明的政府,即促进政府对公众的开放,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开通政府博客,为公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和平台。
 
2、国内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电子政务的概念自2003年开始提出,至今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盲目建设、重内轻外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1)电子政务资源建设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是电子政务建设能否产生实际意义的关键点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电子政务规划“各自为政”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各地、各行业都在进行着各自封闭的“独立思考”,一些部门和单位把涉及全局的电子政务项目,视为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延伸,仍然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专网的建设上,对跨行业和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应用缺乏足够的考虑。
这种电子政务规划上从上到下“各自为政” 的状况, 不可避免地将会造成电子政务资源建设的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和整合。中央和各级地×××府纷纷从各自专用业务网的信息需求出发,采用不同的标准,运用不同的操作软件以及各自运行维护的系统平台,对政府数据资源进行采集,这种做法导致我国信息资源多口径采集和重复输入的多种模式,严重影响了信息的适时性、一致性和准确性。这种各自为政的信息管理制度造成了政府监管上的一些漏洞。
B、信息资源归属“部门私有”
当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所有权、采集权、开发权、经营权的归属、转移及相关管理原则还不明确,造成了不少政府部门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产权部门化,有意或无意地设置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从而导致资源归属上的“部门私有”格局,这种“部门私有” 的格局阻碍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
C、应用系统配置“纵强横弱”
我国政府组织架构采取的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二元矩阵结构,纵向组织结构由中央、省(直辖市)、市(地区)、县()、乡(街道)等层级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在纵向上,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而在横向上,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一般都没有制约关系。我国目前在纵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信息互联互通方面进行得相对较好,投入也很大;而横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信息互联互通方面则困难重重,存在着众多的信息孤岛。
D、设备配备建设“技术驱动”
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技术驱动” 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部门往往“重装备水平,轻信息资源应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硬件设备的配备,造成了目前电子政务领域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 的现象。
最重要的是由于目前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人员大部分不是既懂信息化又懂政府业务需求的专家,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往往是依靠IT部门或者技术部门,他们并不清楚业务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盲动的,甚至是被动的。
E、领导管理体系“分而治之”
由于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层级性的特殊性,使得从中央到地方的职能部门之间的纵向联系非常紧密,许多系统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做一个庞大的纵向设计,而没有考虑到现有的状况和如何解决信息化建设的“十字路口”的问题。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资源整合”,由国家统一规划、依托现有基础,形成互联互通的通信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将可以制止重复建设,节省人力物力,保证信息安全,同时提高政府服务品质。
    2)我国电子政务公民参与度
中国电子公共服务的参与还处于低层次的参与。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公众对电子政务及电子公共服务的知晓度低,政府网站还没有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及办理事务的重要渠道
B、政府网站信息服务功能较全面,但公众对政府网站的满意度较低
C、政府阔站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途径,但公众访问政府网站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
D、公众通过政府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方式主动参与政府决策,但政府很少对公众参与进行回应,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公众了解电子政务,参与电子政务,促进电子民主发展,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A、对在线政府服务进行宣传。
B、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网站,提高公众满意度。
C、培养公众参与意识。
D、积极对公众参与进行回应。
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电子政务开始进入新阶段,在新阶段下将实现五个转变,即从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从信息网络分散建设向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信息网站自建自管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转变。目前,电子政务推进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A、新阶段的新挑战
根据2007年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评估,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发布阶段,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包括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公众服务水平和效率不高,如何加强经济监管、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安全保障等方面亟待解决。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务必和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只简单地将政务活动计算机化,回避政务流程重组、优化、规范等方面的矛盾,必将背离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目前,制约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的业务域、核心业务线进行分析、梳理和业务流程的再设计,这需要各级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对业务进行统筹考虑,打破部门限制,建立相应的业务框架和模型。
B、新阶段的新特点
在“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也成为电子政务建设新的价值追求。电子政务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①以用户为中心,居民、企业、公务员、领导等都是电子政务的目标客户群,要建立一个适合各个群体、多终端访问、操作简便的平台。
②以公共服务为导向,贯彻“以服务为重点,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追求效率和效益替代追求数量,逐步扩展电子政务的业务范围。
③信息资源管理是关键,用户对信息要求准确、可靠、完整、相关、及时、易用、好找、安全,不断优化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提升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④完善信息安全环境,将信息安全与应用发展相结合,恰当地划分信息安全域,从技术和管理上逐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C、新阶段强调新重点
新阶段下,公众服务需求不断变化,政府职能、角色和定位随之改变,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也将随之调整。
①更加重视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坚持以公开为原则,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务信息。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公众服务,在户籍管理、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网上服务,并逐步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面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如网上办理登记设立、资质认证、行政许可、税收征缴等,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
②更加重视互联互通。按不同进程实行分类指导: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要根据相关部门的业务需要,通过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手段等办法推动互联互通;对在建的要根据互联互通的要求进行调整;对新建的要加强规划指导,把互联互通作为立项审批的重要条件。
③更加重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继续推进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间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做好金农、金水、气象支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④更加重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全面采取防病毒、防入侵、防篡改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部门问配合。
 
3、我市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1)客观问题
我市的经济基础并不雄厚,在全省的GDP指数排名上也相对处于落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要进行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要搞电子政务建设,这对我市财政的压力是相当大的。虽然各个政府部门及相关服务部门也都先后建设起了自己部门的网站,但是对于信息内容的更新,对于内部的工作流程都依然如故,并没有多少新的变化。
2)思想意识问题
相对于我国其它沿海地区的思想解放意识,商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我们的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解放意识还都远远落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思想意识的解放与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发生变化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做着改变,努力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但我们也必须要面对和承认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与规律。
通常我们的公务员有这样的思想:我的年龄大了,对于新的事物学不会,不好学,就目前的状况不是也一样工作办事了几十年么;搞了电子政务,我的许多既得利益或部门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于会取消现有的部门,那我就坚决反对;搞电子政务建设,我这个部门的数据、资源、信息等都是我们花时间花人力来收集的,其它部门或个人要想得这些内容就必须要收费,坚持不同意进行资源共享或设置多种障碍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谨慎对待,认真分析,并逐一解决。
3)管理问题
对于有些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相对走在前面的单位,由于管理不利:多头管理,疏于管理,错误管理等等问题均会导致已经建起来的信息化设备效率不高,数据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内部工作半途而废等。
4)技术问题
A、知识产权问题:由于资金所限,在操作系统、服务器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网站的开发等方面均不易使用正版软件。
B、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并不令人乐观,黑客、木马、病毒、系统漏洞、软件漏洞层出不穷,数据的损失,信息的失密,个人信息的被出卖等等问题均没有一个很好、很有效的解决方式。尤其是做为政务网络的政府信息,更是众矢之的,使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难题。
5)人才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维护、使用、更新说到底都是要人来做的,要人去用的,但是我们目前的状况是:
A、大部分建设人员都是纯技术出身,对政府管理业务流程并不精通,对业务和政府管理精通的人基本上都对技术一窍不通。
B、系统建成后,需要长期的专业的后期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但是我们目前的专业人员很难进入政府机关或有关部门,而这些部门的现有人员如果想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也决非是一日之功。
C、对于大多数应用人员来说,变化的软件、操作系统需要不断的学习,业务系统的规范操作与突发事件的灵活性不匹配引起的业务无法正常运转,从而使应用人员对信息系统产生抵触情绪。
 
四、我市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
 
1)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路
A、积极转变政府服务观念,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
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要转变政府的价值理念,提高政府信息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信息产品,提供实用、迅捷和完善的信息及服务。而我国许多政府部门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只是错误地以为电子政务就是将政府的一些公文、法规等搬到网上,造成政府网站缺乏实用的信息,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政府的政令无法畅通无阻地抵达权力底层,基层的反馈也不能迅速地向上传递,这种集权制往往由于经验和信息的缺乏而导致政策失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转变政府服务观念,树立“以民众为中心” 的理念,及时了解、充分考虑民众的要求,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怎样提供,应当事先听取公众的意见,加强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只要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都应认真听、主动想、及时办,真正把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并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共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使行政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更加反映公众的意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B、把电子政务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推进器
服务型政府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电子政务以“为公民、为社会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为宗旨,二者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统一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将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推进器。电子政务为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职能实现所需要的社会公众参与、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政务公开、对社会公众需求的高速回应、与公民关系的切实改善等外部条件,都可以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得以实现。而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和双向即时沟通功能等,更是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因此,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所具有的新方法、手段、观念的作用,促进公共服务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的转变。
C、以政务公开作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最佳路径
政务公开是指为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依法向社会公开一切不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符合政务公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增加执政透明度,对于我国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推进政府服务创新,提升政府服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是最佳路径。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实现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同时积极推进政府信息的全面上网,通过网上政务公开,分析管理对象(公众)对管理和服务的需求,优化时间、人员、设备与财力等资源要素,促进信息最大程度公开和信息增值。
D、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推行电子政务使政府公务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从职能分工型向综合多能型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例行程序型到适应复杂性和不断创新,从纵向交流到对话式合作等等,这些变化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等都是严峻的挑战。而政府转型需要工作人员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也会更大、更多,因此,要加强广大公务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操作、依法行政、创新等能力的发展,淘汰政府中不合格的人员,同时,通过“社会招聘加内部培养”的方式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当中,形成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2)更快更好地建设起政府外网
A、政务网络建设必须服务于关注民生的电子政务应用,下一阶段政务网络的重点是服务好、支撑好围绕民生热点、焦点问题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例如医疗卫生、药品和食品安全的联网监管等
B、做好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一方面必须搭建公共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必须以人为本、延伸向下,最大限度地延伸服务末梢;
C、外网建设贵在创新、贵在突破,要逐步改变部门自建自管网络、重复投入的陈旧思路,大力倡导部门电子政务重在应用,重在信息资源开发;
D、倡导电子政务公共基础服务与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相对分离、网络与应用分离、核心业务与公共服务分离的新思路,倡导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分和外包,逐步创新服务模式。
 
五、对我市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服务信息化的展望
 
1、根据目前发展情况对未来的展望
1)移动政务将成为日常应用的常态。
移动政务是指政府部门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整个过程。通过它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系统,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将事件处理的请求发送给工作人员,这们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资源的节省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里主要指利用普通手机、智能手机、PDA等移动终端利用SMSWAPGPRSEDGECDMA1X乃至于未来的3G/4G技术等传输数据。移动政务是传统电子政务结合移动通信平台的产物,通过它可以实现政府公务人员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随时随地进行相互间的信息数据传递,提高效率。
移动政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A、具有极高的便捷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度;
B、对公民文化素质水平要求不高,群众基础好;
C、拓宽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渠道;
D、降低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尤其是公众参与和获取公众服务的成本;
E、易于普及公共服务,是有效消失数字鸿沟的手段。
 
2)以电子政务为立足点的公共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范围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政府不断创新公共服务的发展模式。在过去几年中,很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大胆创新,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和城市信息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涌现出不少创新服务的典范。在未来几年中,以电子政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仍然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体制基础和发展水平将得到稳步提升。
 
3)建设投资模式将趋向市场化。
数字城市建设的工程量十分浩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因此仅依靠政府来完成这些事情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数字城市不仅是政府电子政务,更多的是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受益的是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在内的整个城市,数字城市中包含巨大的产业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政府在合理的引导下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和鼓励企业积极地参与已成为未来数字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必然趋势。
 
4)个人应用将成为数字城市中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
以前由于数字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导致数字城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道路交通等公共服务方面,在引入企业后,企业受利益的驱动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可以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使用信息资源费用和门槛,并且开发易学易懂的实用技术,“傻瓜式”的操作系统,使信息消费成为一种大众化、平民化的消费,真正实现“数字城市”应用和消费主体的“数字化生存”。可以预见,个人应用将成为数字城市中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对人们的工作、居住、出行、购物、休闲等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