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姜汁啤酒又和你们见面了。

最近我发现,无论是博客也好,还是我写的《老司机网络运维干货集锦 》专栏也好,经常会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留言的内容除了讨论技术问题以外,问的最多的,莫过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了。

例如:

我刚毕业,如何入行计算机网络这一行业?

干了几年网络了,感觉进入瓶颈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大家做生意的做生意,转管理的也不在少数,我还需要坚持做技术么?

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是总结下来就是一个:网络工程师的职业道路该如何走?

我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回答大家问题,包括夯实基础,并学习其他例如学python等其他技能。

但是这个回答,可能略显乏力,毕竟我提供的更多的是战术方向,即具体的操作方法。

可是战略方向,比如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五年,十年该如何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呢?

我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还是需要那些历经沧桑的过来人,才最有资格和大家谈论这个话题。

特别凑巧,前几天在网上闲逛时,发现某个北美网络运维协会NANOG视频访谈类节目上,6个普通人分享了他们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网络工程师,甚至公司高管和公司创始人的历程。

瞬间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包括我在内以及广大同行们所需要的滋补品吗?

这要不给大家分享,姜汁啤酒谈何脸面继续在51cto混下去。

讲故事前的开场白

在开始同大家分享之前,先让我唠叨两句。

虽然国情不同,时代不同,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

首先这些同行前辈都是在美国的工作经历,最早的从上世纪1980年代就开始了。虽然很多技术已经过时,但是我们看这些故事,并不是斤斤计较他做的都是什么技术,什么国家。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他们这几十年的人生路线是如何规划和走下来的,中间有什么可以学习之处?

希望你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经历以后,或许能够对你的当前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人生有所启迪。

故事,要从一名和网络没屁点关系的设计师说起。

(人物故事顺序以访谈出场顺序为主,并无任何特殊偏好。)

第一位:一名设计师的网络生涯 - C哥

C哥现在是西雅图一家公司的首席网络工程师,同时也是北美网络运维协会NANOG的编程马拉松的组织者。

哥们从1980年 代 始接触计算机网络相关东西,从小就对新技术非常热诚,尤其是当时的互联网技术。

他觉得,能够搞这些高科技的都是牛叉达人,自己也就是远观看看。

几年后,上了大学,学设计类专业,并顺利毕业干起了设计师的行当,一做就是好几年。(纯粹的设计师,可不是网络设计。)

从目前看来,貌似这哥们未来的日子应该和IT不会有任何交集了。

可是,有人就是不服命运的安排。

C哥干着干着,开始学习上网,当时那个年代还在流行使用Netscape网景浏览器,C哥一看那些上网的兄弟们的样子,就像一个酗酒成瘾的人找到了一个酒吧吧台的工作一样-如鱼得水啊。

C哥觉得不行,他也得玩玩,就花钱买了台二手电脑,开始倒腾Linux,买软盘。(这里好牛叉啊,上来直接上Linux,我第一次接触电脑都是DOS,windows 95,98啥的,人家直接搞linux)

最后玩的时间长了,结交了一些朋友,其中有朋友是在某个ISP运营商上班。

通过朋友内推,C哥算在这家ISP的NOC网络监控中心谋得了一个夜间倒班的活,从此踏入了网络行业。

可是倒班这活,时间长了也不是个事啊。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熬夜没有女朋友呀,于是乎拿出以前学习Linux的劲儿努一把力,跳槽到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算是结束了苦逼的倒班生活。

这一干就是10年,十年间,C哥从一个初级小网络小混混,一步步的做到了公司的网络架构师。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有一次在一个开源项目上,偶遇以前的大学同学。这个同学在雅虎上班,一番折腾内推面试以后,C哥去了雅虎,从此算是踏入名企了。

可是在雅虎干了一年多的资深工程师以后,新的机会又来了。

他发现,哎哟,貌似Twitter在招人呐,这Twitter可是新生代互联网的代表,这机会不能错过。

就这样,在Twitter期间,步步为赢,5年间带领了一批人部署了Twitter的应用边界网络以及数据中心网络设计部署等,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

最后一次跳槽,就是西雅图现在这家公司,职位是首席网工程师,并身兼北美各个知名网络协会的职位等。

以下是C哥的工作履历:

C哥在现场总结了他这30多年的工作的成功的秘诀:

  1.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在业余时间多学学新技术,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技术和工具。
  2. 没事在家多倒腾倒腾自己的家庭实验室,30年前非常难,但是现在仅仅是几台虚拟机就可以搭建一个微型的网络或者数据中心,相比几十年前,现在学习新技术,更加方便和容易。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和资源,不断努力上进。

第二位:学金融,干会计,搞网络-D哥

D哥目前是Facebook的边界网络部署经理。

D哥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经历也堪称一绝。

他的经历会让你知道,在时间的帮助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小,D哥和很多其他普通家庭一样,父母对他给予了厚望,希望他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工程师。

他想了想,做哪方面的工程师呢?

干脆做软件开发工程师吧。

说干就干,上大学开始学软件开发。

结果很不幸的发现,自己的脑子貌似对编程不太感冒,怎么学都学不起来。(怎么像我学数学的状态?)

无奈之下,转了专业去学财务金融相关专业去了。

一晃毕业以后,D哥回到家里帮着父母打点建筑方面的生意,借着自己的所学知识,帮忙家里的公司做做会计算算帐。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参加了毕业研讨班(就是大学同学聚会而已)时,有一个在Google 做HR的同学说想要找一个有建筑方面背景,而且对新知识和技术非常渴望的人。

D哥一听,这不是找我么,我家里父母的生意可是建筑相关的,我又这么好学,这职位不给我给谁啊。

就这样,在同学的帮助下稀里糊涂的进入了Google。

可是刚开始就发现,貌似不太开心嘛。于是就在内部调了个岗,做起了采购和供应链相关的职位,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然后,还是通过朋友介绍,又跳槽去了Facebook,做的是数据中心资产管理。

从开始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哥们算是和网络沾了点边了。

可是吧,这人一旦安逸了又想着跳个槽试试?加上Facebook+Google这背景,换工作不就是小case么?

结果一跳,发现跳毁了,新公司的企业文化完全无法适应,干了没多久,就继续找下家。

恰逢Facebook当时正在扩充其Edge Network 边界网络的规模,需要大量人手。

他就和Facebook招聘此职位经理谈,D哥之前在Facebook待过,算是老人了,之前网络设备碰的不少,要不把我招进去把?(废话,采购部的,网络设备碰的肯定不少,但是就是从来没配置过设备,这也算?)

经理回答:“你干的这些活的确和网络沾边,但是不是实际的网络技术啊?”。

D哥一番软磨硬泡以后,经理说,姑且试试吧。还真就进去了,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后来这个经理离职以后,他就顺理成章上位了。

以下是D哥的工作履历:

D哥的经验之谈:

  1. 可能有些工作你或许不太喜欢,觉得不太适合你。但是它也是一个学习机会。若我不去学习金融相关,就不会去给家里打理生意,也不会学到建筑方面的知识。去Google的事情就黄了,没有去google,就没有Facebook这一步了,今天也不会在这里给大家巴拉巴拉讲故事。凡是都是一环扣一环。所以,做好当下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2. 跳槽之前最好打听下对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时候企业文化对你的职业生涯影响可能会非常大。
  3. 多认识朋友,多和别人建立连接,没准那一天,谁谁谁你就能用上了。

第三位:顺风顺水的M老大

作为Twitch(负责全球游戏视频直播聊天)的资深互联经理。

M老大哥,算是这6位大神里面,故事比较平淡的一位了。

而平淡,并不等同于平凡。

而是他从一开始就走向了IT这条路,然后坚持下去。

做了无数的项目,各种各样的工作。

也算是这6位嘉宾中,最早开始从事IT行业的人了。

故事,开始于1985年,M哥的妈妈从公司带回来了一台Unix主机(没错,就是Unix)。

要说他妈妈咋这么厉害,那个年代电脑还没奢侈到给年轻人当玩具玩?

因为他母亲当时在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一个实验室上班,而这个实验室就是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

M哥当时拿着这电脑完全没概念啊,什么开关机,程序啥的,统统不知道。

后来跟着别人学,开始把家里电话线插入电脑学习上网浏览BBS,饥渴般的学习各种电脑知识。

因为此Unix电脑“玩具”的缘故,他有着深厚的Unix基础,一开始给MIT(麻省理工)互联网特殊兴趣小组的一帮人做会议助理。

顺便还给大家讲解讲解什么是Telnet,FTP协议,以及如何把玩这些协议等。(别小看这些糙活,虽然你现在用的很溜,但是退回到30年前,这些东西就像现在的SDN,虚拟化,容器等,都是新技术,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东东。)

就这样,算是进入了网络行业。

几十年的路上,M老大做过网络安全,做过SS7信令协议。

在巴哈马群岛度过了7年的美妙时光,还作为资深主管带领当时一流的网络工程师主导了冰岛的一个数据中心建设等。

公司也换了很多家,工作过的知名公司包含有Level3(国际Tier 1顶级骨干互联网公司),微软,甲骨文,Akamai(世界第一大CDN网络供应商)等。

其中在Akamai做了7年的网络和数据中心架构总监,负责CDN相关业务,离职后去微软逛了一圈最后去了Twitch这家公司,一直到现在。

以下是M老大的工作履历:

M哥的总结是:

  • 不要往回看,要往前看。以前犯过很多错误,那又怎么样呢? 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往前走。

第四位:技术 到 销售 再到技术的Matt

Matt,现作为资深网络规划师,就职于Akamai。(你会发现今天介绍的好多人都在Akamai干过,由此可见Akamai是一家很神奇的公司。)

Matt哥的经历,可能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从一个初级的IT小混混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刚开始,Matt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在华尔街的一家公司做实习生,负责管理系统方面的工作,开始积累工作经验,还赚了点小钱。

毕业以后,他去了一家小公司,正式干起了IT支持的活,各种学习新知识。

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换了几家公司。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BBN Planet。他的职位仍然是IT 系统管理员,不过工作期间开始慢慢的接触了网络。

(科普下著名的BBN Planet公司:BBN科技是美军的高科技承包商,曾参与建立包括ARPANET在内的一系列早期互联网,包括了MILNET、CSNET、NEARnet。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也是由BBN发出的,并从此确立的以@符号作为电子邮件地址标识的标准。BBN的研究成果还包括了最早的IP路由、LOGO语言,以及VoIP的前身Voice Funnel。 )

业余工作中,他还对统计非常感兴趣,还自学编程,虽然自嘲说只是会编程,但是算不上开发工程师。

由于慢慢接触网络的原因,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进入了Akamai公司,那时正是千禧年。

当时他天天看着一台台的Juniper M20路由器从开箱,调测,装箱邮寄走,兴奋得不行不行的。

可是,有时候命运就是会给人开玩笑,当你玩的正high的时候,总会给你当头一棒。

互联网泡沫爆发了,2002年,三分之二的员工被Akamai裁员了,Matt哥是其中之一。

没办法,生活还得继续,哥们随后在一家大学找到了一个资深网络工程师的职位,负载整个校园的网络。

没事还顺便搞了个硕士学位,因为是学校的员工福利。

然后,继上次爱上统计学后,这次有喜欢上摄影,还做起了生意。

做生意中学习到了很多生意合同相关的知识,慢慢的兴趣又转移到研究如何做生意这件事情上来,包括生意上如何和客户打交道等。

这一晃,就是8年。

2010后,Matt哥又回到了Akamai,相比2000年的网络工程师,2010年的他是作为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并接触和销售相关的工作,由于之前做生意积累下来的技能和经验,他做的相当顺风顺水。

但人吧,还是那句话,好折腾。

哥们本来偏售前的职位干得好好的,不知道那一根经又抽抽了,又干回了纯技术。

但是,之前积累的经历和技能不是白学的。

虽然现在作为架构师,设计师。他并没有管理任何下属,但是凭借出色的沟通和人际交往技能,他可以很轻易的让整个团队的人信服他,并采纳哥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Matt哥的工作履历:

Matt给大家的经验分享是:

  1. 有空的时候,别忘了静下来好好认真学习。有意识的花时间去学习那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尤其是在你工作中很少接触,很少使用的那些知识。
  2. 你可能会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只需要学习现在工作中需要的东西,其他的一概不管。
  3. 你如何定义十年工作经验?是踏踏实实干十年,学十年?还是你认真干了两年,接下来把这两年的活重复了5次?

第五位:搞过海底光缆,玩过通信卫星的Google大S姐。

大S?

非也非也,这不是咱国内的大S姐,她老公也不是汪小菲。

这里的大S姐,就职于Google,职位和上面说的M老大一样,也是互联策略经理。

顺便说一下,可能很多人对着互联经理(interconnect manager)是干啥的一直不太清楚。

以大S姐来说,她其实就是负载协调Google 和其他运营商以及其他实体的互联互通策略,包括Google Peering,Caching,cloud云平台等。

你说这个职位重要不重要,举个例子可能大家就明白了,其实Google也好,百度也好。都是依靠运营商提供Internet连接,然后用户通过Internet接入Google或者百度。

若没有运营商这个中间介,Google和百度就是一个孤岛。

对于百度来说,可能只需要接触国内三大运营商,但是对于Google来说,则是全世界的规模。包括Google的Peering,Google分发在全世界各个大小运营商的Cache server。以及全球重要城市节点的云平台服务等。所以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到主题,继续讨论大S姐。

大S 姐 上 大学时,学习的是市场和管理相关的学科。

毕业以后,她进入了一家金融集团工作,干了几年以后,就犯上了文艺青年综合症:“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现在仍然在琢磨,不知道当时因为她长得漂亮还是能力出众,老板居然给她停薪留职。

并豪言道:你去多久,我就给你把职位留多久。

看到这里,像我们这样腹黑的吃瓜群众,一定认为他们俩是不是有一腿。

你说我得有多操心。

扯远了,就这样,她去了澳大利亚爽了一年gap year,这一年间怎么也得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当时是1993年。

当年还没有微信,WhatsApp这样的通信工具,她一个月才能给家里打几次电话。

她发现通信这东西未来的需求和市场一定会很好,全世界人都需要沟通。

成功的人,都有一种魄力,觉得什么好,就去干什么。

从澳洲回来以后,就没再回去之前那个金融集团,而是直接在加拿大找了一家做通信相关的公司。

这家公司负责海底光缆铺设,卫星通信,还有早期的互联网建设,自此算是正式踏入通信和网络的圈子。

三年以后,经过一番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物理介质相关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工作她已经了如指掌,是时候学习点新东西了。

下一步就是开始移动运营商之旅,当时正值移动通信的GSM时代的急速扩张,她从中受益不少,前前后后在好几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工作过。

就当大家认为她对于移动通信已经驾轻就熟的时候,又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去了NANOG,即本文开篇提到的“北美网络运维协会”。

在NANOG期间,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她是公司7%女性中的一个,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男性。

另外,由于NANOG算是北美网络工程师互相交流技术的一个平台,工程师之间难免有意见分歧。

你也知道,干技术的,包括我在内,情商相对不是太高。

所以直接导致的问题是,大家说话都不是太好听,争论起来面红耳赤,有时候讨论得撸袖子要到干架,华山论剑的地步。

作为一个很优雅含蓄的大S姐来说,她哪里见过这种阵仗,这帮人太粗鲁了。(你说为什么工程师们找不到女朋友,知道原因了不。再说一遍,知道原因了不?)

但是和粗人们在一起生活和上班,要么适应,要么走。她选择了适应。

就因为这样,反而给予了她一个绝佳的平台 - 认识更多的同道中人,这也为她进入Google铺平了道路。

有一天,在NANOG认识的朋友打电话给她,要不来我们公司试试?

你们公司搞啥的,大S姐问。

CDN啊。

CDN是啥玩意儿?(她心想,虽然不知道,但是学学总是有好处的)

就这样,一番面试之后,她进去了,一去就是8年。

到现在,你要是看看她的LinkedIn 信息,都惊呆了。

别的不说,除了Google的Title以外,光各个协会的董事会主席这个头衔,就够你看一阵子的了。

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Internet Exchange的董事会主席,荷兰阿姆斯特丹Internet Exchange董事会主席,还有其他巴拉巴拉一堆。

(Internet Exchange: Internet 交换节点,所有IT巨头和运营商通过IX互相建立连接,省去了穿越某个运营商的繁琐途径,例如中国移动可以在美国洛杉矶Equinix Internet Exchange直接和Apple,Google通过BGP Peering互联,用户去往Apple的流量,就穿过中国移动的网络直达Apple。)

以下是大S姐的工作履历:

那大S姐给咱什么建议呢?

经验分享:

  1. 当你觉得你对现在的工作感觉很舒适的时候,其实就是该离开的时候了。就好比,你闭着眼睛都能把公司转一圈时,就是真正该离开的时候。大S姐坦然,真的希望若有人能够提早告诉她这个道理的话,她能少走好多弯路。
  2. 所谓的Risk风险并不一定是坏事。反之,我们应该拥抱风险,风险能够让你成长。
  3. 你不会通过成功来成长,相反,失败才是让你成长的地方。
  4. 当你到一个新地方觉得大家都比你更聪明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你会赶上他们的。(她说的是NANOG那帮脸红脖子粗的粗人。)

第六位:艺术特长生到网络公司创始人 - Jez姐

何为压轴?

压轴就是足够震撼,足够让你觉得人生就该如此。

Jez姐,可是咱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大公司小公司干过不少,目前是一家IT通信公司的创始合伙人。

她初期留学美国,大学学的是art,艺术。

作为艺术家,她看事物的视角和我们平常人不太一样,她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纯粹的艺术家。

可是,有一个东西叫做生活,有一种残忍叫做现实。

毕业以后,本来想着售卖艺术品为生,可是入不敷出,无法养家糊口。

无奈之下,就在硅谷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找了一个办公室经理的职位。(我理解就是打杂的,比前台估计好一点,好歹职位还是个经理。)

这家律师事务所处理的内容都是和知识产权合同,以及移民相关的事务,而且地处硅谷,和电信公司打交道在正常不过了。

同时,她有时候还需要协助远端电信工程师,根据对方给予的指示对公司IT设备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故障排查。

例如重启设备,插拔线缆等活。

有一天,很凑巧她和远端工程师在处理问题时,远端工程师所处的这家电信公司的CEO,就坐在这个律师事务所里面。

这CEO听着这小姑娘还挺牛,动手能力很强嘛。

一番闲聊后,发现Jez姐当时想离职,觉得办公室打杂没前途。

CEO说,要不你来我们公司?

Jez问,你们都是干啥的?

我们负责管理管理很多设备,他们分布在各个机房内。

机房??Jez又问

CEO就给了一个让人更摸不着头脑的解释:就相当于机器住的旅馆。

Jez直接蒙了,机器还能住旅馆,算了再问下去,有点不好意思了。(看看,情商,情商,换着我,肯定打破砂锅问到底,当然,我猜结果会是CEO说我有点事,先走了。)

于是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先干干再说的心态,Jez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IT相关的工作。

到了公司以后,公司的一帮男屌丝看到来了位女同志,心情无比激动,马上给她搞了一批设备,让她随便倒腾。

两年之后,也就是2000千禧年。

有朋友问她想不想来剑桥市(哈佛和麻省理工MIT所在地)上班,这里有家公司还不错,名字叫做Akamai,搞CDN的。

Jez和大S姐的反应出奇的一致:啥,CDN?啥玩意儿,没听过。

同时,Jez姐比大S姐反应更大的是,剑桥市冬天冷,还下雪,这点她受不了。

不过,后来她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试了。

(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不同的Jez和大S姐,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反应出奇的一致。)

面试回来,就像变一个人一样,说:我也不管他们给多少工资了,公司做的啥破玩意儿CDN是啥,我也不管了,就凭那帮聪明得不行的工程师,就得去学习学习。

进入Akamai以后,很不巧,她和Matt哥一样的命运,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后,Akamai裁员,她也丢工作了。

下一步,她去了一家银行,做采购专员,最后还干到了公司副总裁VP的职位,但是因为太辛苦,包括圣诞节前夜还在同团队上架IBM大型机等事情,让她觉得生活没有得到平衡,遂离职。

后来经历很多初创公司后,最终开始创业之路。

(由于Jez姐临危受命来做演讲,没有来得及准备PPT,所以下面也没有她的工作履历信息了。)

她给大家分享的经验是:

  1. 多交朋友,多和业内人打交道。
  2. 别告诉你说,你学的东西够了,永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 再弱小的个体,也能改变世界。(就像罗永浩说的,活着至少还能为世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做一个贡献。)
  4. 最后,最好的朋友给你最刺耳谏言,而你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姜汁总结

我看了以上几个故事以后,结合我个人的其他经历。

我觉得,可以把六个故事提炼成为三个关键字:学习,人脉,时间。

三个关键字按照重要性从高到底排序,他们决定了一个工程师,甚至普通人的进阶的途径和方法。

1. 学习

你可能觉得,上面6个大神的经历,很像流水账,貌似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

无非就是,跳跳槽,找找关系,去个牛叉的公司就行了。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没有这么简单吧。

敢问:

  • 假设他们肚子里面没有点墨水,即便有人推荐,也会有今天的成就么?
  • 假设没有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他们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寻找新的挑战么?

所以,永不倦怠的学习,才是成功的基石。

甭管你在哪一个行业,就像Jez姐说的,别告诉自己学的都足够了,永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 人脉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多认识朋友。

上述6个案例中,无一例外,他们都是通过朋友,熟人介绍进入一家新公司。

所以,朋友关系网是多么的重要。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在看他们的演讲时,我根本没有想到我和他们会有任何交集。

我脑海里面只是觉得,他们就是在地球另外一端为生活和梦想忙碌的人们。

可是,当我打开LinkedIn逐一查看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其实我与他们之间,都存在一个或者两个共通的朋友。

换句话说,我可以通过这些朋友,联系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你会发现,这太扯了,居然还能这样操作。

同样,在人脉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另外一话题,就是所谓的情商。

从人脉的角度来说情商,简单点来讲就是:如何做一个不让别人讨厌的人。

只有不让人讨厌,大家相谈甚欢,才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才会建立联系,最终成为同事,或者朋友,才会有人脉。

3. 时间

下面有这么一个公式,可能有些朋友曾经见过。

它告诉你,若每天比前一天进步0.01,非常微小的进步。

但是一年累积下来,你会比一年前的你牛叉37.8倍。

那十年呢,二十年呢?

上面的案例中,基本上每个人都是20年以上的工龄了。

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是20年工龄的?有多少人20年以后还是原地踏步的?

其实,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结束语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这几天在某个网站上看到的:

再牛 x 的梦想也抵不住傻 x 似的坚持!

还有,别走。

我没有办法助你成功,那是洗脑工程师做的事儿。

我倒是有这么个专栏,它可能会帮你完成那每天的0.01的积累。

戳右边的链接:老司机网络运维干货集锦 = 0.01